「營造人」是什麼樣子?
當我們聽到營建業,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會是什麼?也許是塵土飛揚的建築工地、重機具敲敲打打,或是光鮮亮麗的建築模型與新世代科技。
王德頻副董事長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溫和端莊,與營造的傳統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,在她優雅的氣質中同時散發對事業的堅持、熱情與自信。這次王副董事長來到臺大領導力講座的課堂,面對面地與我們分享,身為一個營造人,她所認識的營建面貌。

營建業的分工
面對多數並非相關行業或科系的同學,王副董首先詳細介紹了「營建業」這個領域的分工。國家社會各項建設的規劃、建造到執行都在其廣義範圍中。然而,究竟要如何從無到有建設一棟建築物?一開始上場的是建設公司,負責發想整體建設的初步規劃,尋找土地,並進行金流融資管理,確保資金穩定。隨後進入設計的環節,這時候仰賴各個不同領域的專才互相合作,除了技師、顧問、建築師與設計師這些角色,跨領域通才的統合與領導同等重要。
當一切就緒便輪到營造公司出場,首先確認建設公司方案的可行性,在過濾不合理的投標文件後,量身制定出可行的工程計畫,並在品管、進度、法規、安全、環境等各層面進行嚴格把關,要求精準,最後回歸建設公司負責銷售與營運。
透過王副董的細心解說,同學對於營建業的分工和實務流程有了相當的概念,看見了其中的專業與縝密,深刻的了解到在完成一棟建築背後,所需要付出的心血。
企業之於社會
接著,王副董介紹了CSR、ESG、SDGs等關於企業與社會連結的理念,而這三項理念都圍繞著企業永續發展的核心。企業取之於社會,從社會發跡,憑藉著消費者獲得財富及成就,因此企業有義務將豐碩的成果以轉換後的形式來給予社會反饋,這是企業必須盡的責任。單純一次性的資金捐助,不過只是社會責任的基本形式,企業需要盡心的部分是:如何透過實際有效的作為協同地方、社區、社會達到長期發展,在盈利的同時維護環境的永續再生,並確保員工、消費者、股東等利害關係人的權利保障。
給同學的職場心得分享
在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逐漸疏遠的時代,王副董認為秉持善良純真的品德、正直敬業的精神,將會是職場、甚至人生最重要的基石。回歸到傳統的四維⼋德,以其作為根本,正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中維持良好關係的準則。王副董激勵我們:「未來屬於具有想像、設計和執行能力的人,這不是等待出來的,而是創造出來的。」創新正是持續進化的秘密,而勇於表達、發想時常是創新的開端。

講座後段的提問,王副董提出更多職場上的實務細節。其中提到新創公司或許沒有傲人的成績,但從過往的經歷、共事過的單位給出的評價便能分辨好壞,說明了信譽的重要。其實這也是對職場新鮮人很重要的提醒,像是寫履歷時一定要把握真誠的原則,才能通過面試與後續試用期的考驗。
科技發展帶來就業市場一定的變動,不過王副董告訴我們:「一定會有需要人的地方。」實力要從平時累積,就像最後王副董那句座右銘,我們應該心存感恩,時時學習,把握當下,將心比心!